更新日期:114.04.30
走進一座香火鼎盛的廟宇,香煙繚繞、氣氛莊嚴,這是許多人熟悉且深具情感的畫面。然而,在這片神聖煙霧之中,潛藏的卻是威脅人體健康的化學風暴。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近日提醒大眾,燒香過程釋放出的細懸浮微粒(PM2.5)及多種致癌物質,不僅超標數十倍,甚至對長期吸入者構成重大風險。他疾呼:「保存文化傳統,必須同時守護身體健康!」
黃軒醫師指出,燃燒一炷香,就像在室內進行一場無形的化學實驗。香品中常添加木粉、樹脂、香精、染色劑與防腐劑,這些物質在不完全燃燒時釋放出超過60種有害氣體與粒子,其中包含致癌的苯、甲醛、甲苯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研究更顯示,傳統香品燃燒產生的懸浮微粒濃度,竟是香菸的四倍以上!
「很多人走進廟宇,聞著檀香味覺得心安,卻不知道,這香煙就像是一場化學風暴。」黃醫師舉例,香港一項研究發現,廟宇內PM2.5濃度可超過1000微克/立方公尺,是世界衛生組織安全標準的40倍以上。台灣中央研究院也證實,寺廟附近社區的空氣品質,長期受到燒香及燒金紙影響。更令人警覺的是,香煙燃燒會產生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的多環芳香烴(PAHs),這類物質可攻擊細胞DNA,增加肺癌、鼻咽癌等風險。
對於如何兼顧傳統與健康,黃醫師提出四大建議:
1.保持通風:燒香時開窗或使用電扇,加速空氣流通。
2.選擇天然香品:避開添加過多香精與染料的產品。
3.使用替代品:如電子香、LED祈福燈,無煙無毒。
4.減少香的數量與頻率:心意重於形式,一柱香亦能表達誠意。
「吃齋唸佛是善行,但若環境充滿有害煙霧,身體依然難逃病痛。」黃醫師語重心長地說。文化傳承與健康意識,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在堅守信仰的同時,現代人也應該用科學知識,守護自身與家人的呼吸權。
新聞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