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髒亂惡名!後疫情時代的夜市環境升級挑戰

台灣人最引以為傲的夜市,在外國觀光客眼裡卻是髒亂不堪,不只是垃圾亂堆、氣味不佳、環境衛生需加強以外,甚至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等問題都存在已久,而國人對食品衛生安全的意識在近幾年大幅度提升,甚至疫情影響下,對於公共衛生要求更加嚴格,傳統市場和夜市都因為屬於傳統行業,更讓民眾擔心成為防疫破口。到底夜市有沒有機會,因防疫的要求,重新調整對環境、衛生作為的提升呢?

消費者食安衛生意識已提升,夜市不改造不行

夜市早期的形成,居多是因為攤販自主集中在一個場域,變成一個商圈的型態,而這樣的產業模式,若是沒有受到良好的約束和管理,很容易造成環境的髒亂,再加上油煙、污水處理、噪音等問題,導致夜市周邊的住戶也都對夜市的印象相當不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2年台北師大夜市因住戶抗議而遭北市府要求違法業者停業。

全年幾乎無休的夜市成為都市建設的另類阻礙

城市的進步與環境建設改造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且城市改造通常沒有辦法一步到位,需要長期逐步更新整個城市結構與公共設施,例如馬路、電纜線、自來水管線等,而台灣夜市幾乎全年無休,連假和過年都不打烊的營業型態,也成為都市發展的一種另類障礙。

你能想像嗎?夜市的管線超乎你想像的老舊,根據《食力》了解,基隆廟口夜市與嘉義文化路夜市在自主停業後就立馬大動作進行翻修,而如此急迫整修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自來水管線長年失修,對於自來水公司來說一直以來是個大困擾,因為這兩處夜市的地下自來水管線居然長達40年完全沒有辦法維護,不趁夜市休息此時翻修,更待何時?除此之外,嘉義市更是一口氣將原本都市翻新的電纜地下化工程一併火速趕工,希望可以趕在夜市恢復正常營運前完成所有工程。

放眼望去整個城市建設都在進步,唯獨夜市容易因為營業型態成為失落的那一塊拼圖,而管線老舊年久失修等問題,隨著時間越長越發嚴重,雖然自主停業對於夜市攤商來說是很大的生存衝擊,但疫情下的自主停業也順勢成為難得的翻新機會,由此也可以了解到都市建設、環境議題等在夜市轉型上的困難以及重要性,夜市的環境更新不應該停在原地,而是應該與時俱進的進步與更新。

新聞網址